奇丁有术
致大学教师

早在高三时就想针砭一下高中教育之利弊,结果一拖再拖,一晃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三了,再不把自己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将来游入社会的海洋后这满身的棱角不知还是否安在。

我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习惯关注学生要如何如何努力,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却没有多少人关注老师要如何如何努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 这是很不科学的,我认为学生和老师,教与学根本就是一个反馈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不适于单独分离哪个去作出观察的

我经常戏说大学老师中就数副教授教的最好(符合我的个人统计结果),讲师刚进来,没有经验;而教授呢,已经没有了追求; 只有副教授又有经验又有追求,可以将课讲得不那么一塌糊涂。可见方法正确与错误,努力和不努力,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再进一步发问,如何衡量老师的努力程度和教学效果?当然你也可以说,学生成绩也可以衡量老师。 然而,到底比重是多少呢。这当然说不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

大学行政机构也不乏有考察老师的手段。不幸的是往往政令从金字塔顶端往下移时就渐渐失真。 比如考察到课率,我不知道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老师的讲课水平还是负责态度,但总之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到课率不高?那就堂堂点名,大幅提升平时分,这样到课率铁定会回升,同时该位人师不需要提高自身任何修养。 且由于行政机构与老师接口对其他信息的屏蔽,高高在上的一群傻逼会越发喜欢自己这条良策。到课率不是令人欣喜得回升了么?

到课率不高,当然不全是老师的错。这句话的等价命题就是,到课率不高,一定有一部分是老师的错! 当老师的自己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没有用心去教,到底真是为人师表还是为人钞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看上去大多数老师都做得很好。好到可以跟书本一字不差, 简直就是个带复读功能的文本语音朗读器。

在这方面的佼佼者就有我的电某专业老师 A 和某电专业老师 B。二老均为教授,何以是教授? 据我琢磨是因为他们出的书都是自己课堂的教材,总之跟讲课水平肯定是不能扯上关系的。这 里重点说下 B,B 出的书实际上基本抄其导师,连插图都没变,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些结论其导师写了很详细的推导, 这厮在自己的书里就忽略了,于是半路杀出来的结论让我石化了半天。由于不能抄得太明显还需要各种删删改改, 第一版出来的时候是错误百出,烂在学校卖不出去。ta 于是动情地号召我们班比较善良的同学去购买(我没上当)。 贵还不说,完了还附一本不算薄的勘误表,其中有个错误是抄人家文章愣是把人家名字都抄上去了。

中国很多所谓教授出的书,我都不当成是书。什么是书?举个例子:《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高爷爷穷其毕生精力所写,并奖励每一个找出其中任何错误的人 2.56 美元。 不是要求我们的教师都要写出如此传世之作,但是最起码要有原创思想,不要误人子弟。

话说到这里,广大大学教师既无需羞愧,也无需愤怒。错的不一定是你,是这个社会。 我相信这只是大学纳垢冰山之一角,其实这些课讲不好,书也写不出的大学教师(无意冒犯,也无意怀疑你们的知识水平), 你们还有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又并非很难的事情,那就是认真翻译国外的优秀著作。 在豆瓣上可以看到很多原著分很高,中文译作评分就很低的书,有些时候你真想把译者揪出来让他自己读读自己翻的是什么狗屎。 专业翻译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回到主线,我们当然不需要文本朗读器,对于进入还算不错的理工学校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应该是一个基本技能了。 也就是说,书本上有的,我们是看得懂或者花点时间演算或查阅资料是看得懂的。也就无需麻烦您老人家动嘴皮子再复读一遍了。 那么什么东西是很重要但又是教材上面没有的?那就是老师个人的经验和感悟。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在书中说,人,更倾向于接受叙述性的事情。因此课堂上说说科学八卦,既可以开拓同学眼界, 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我们更喜欢听数电老师说芯片军用与民用之差别──民用的倒放在椅子上,一屁股下去片子的管脚就弯了; 而军用的一屁股坐下去管脚不会有变化,变化是你的屁股上多两排窟窿,而不是要死要活的时序图和竞争冒险; 我们更喜欢听控制老师说法拉利 F1 车队在内部控制部件中使用机械感从而绕过规则限制赢得比赛,而不是无穷无尽的微分方程和矩阵变换; 我们更喜欢听通信原理老师说人耳对相位不敏感,人的喉咙就是一个滤波器,记录下发声的关键参数再制作一个滤波器, 从这个滤波器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就会像是那人的,而不是漫天飞舞的各种经验公式和参数; 我们更喜欢听 MSP430 单片机的老师说小霸王当年还是双核的,用了两片 8 位单片机; 我们更喜欢听 Altera 可编程器件的老师说上海世博所谓的海宝机器人充其量就是一个语音识别,只知道傻站在那里, 用显示屏作表情,说是机器人真觉得丢人;我们更喜欢天然药化的老师说中医比西医牛掰多了,中药把你毒死了, 西医根本检查不出来;以前中国人跟西方人吃的食物不同(他们是高蛋白我们是低蛋白),因此他们无需关心食物的凉性

总之,老师要学会驾驭这个课堂,说说书本以外的东西,不仅提神醒脑,更可以完成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现了吗,上面的例子有些是经验,有些是见闻,有些是评论,有些带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知识有血有肉,比书本上的公式来的鲜活, 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意思!让学生觉得哎嘿这玩意儿有意思,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于理工科的老师来说,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正确以及精确,理工科目使用各种公式进行描述和计算。 我们会用数学计算推导分析问题,却丧失了本能的,用直觉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曾无比觊觎模电老师分析电路的直觉能力, 能迅速对一大块另人眼花缭乱的电路进行模块拆解和分析,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教我们怎么去获得这种能力。 在我阅读了《电子电气工程师必知必会》后,才明白这种能力的重要以及训练方法,如果这是一位老师告诉我的, 我会用一生去感激他,现在我只能去感谢这本远渡大洋而来的书的作者。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线性代数,线兄从大一到现在, 以不同的化身在形形色色的科目中出现,却不幸沦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知道如何进行行列式与矩阵的计算,求各种相关的值。 但是且慢,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秩是什么?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什么?为什么说是 “特征” ?而什么又是相似?这些怪东西的物理意义我曾一度摸不着头脑, 线性代数在我心中,曾仅仅存在于左脑之中。看了孟岩的《理解矩阵》才明白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们也具有它自然的意义,只是当时没有人告诉我。

解惑,就不是那么好做到了。尤其是在知识量疯长的今天,经常碰到很多年轻老师还不够能力解决某些学生提出的满载复杂度的犀利问题, 这很好理解。但是有一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还在那里作居高临下状东拉西扯半天,浪费学生时间,就很有些无德了。

以上皆为个人拙见,请不吝指正


最近修改于 2010-03-30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