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 罗永浩 · 深度访谈纪实

解码李想:25年创业之路

从互联网先锋到新能源巨头,一场关于成长、挫折、认知与迭代的四小时马拉松对话。

🏷️ 分类: 创业 商业
🔖 标签: #李想 #理想汽车 #汽车之家 #增程式电动车 #AI研发 #管理哲学
“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 李想,写于高中时期

第一幕:少年得志 (1981-1998)

成长的底色:乐观与开明

童年由军人出身的姥姥姥爷抚养,习得正义感和“坚持做正确的事终将收获美好结果”的信念。开明的父母(中戏毕业)早期培养了其财务管理意识(零花钱月结制)和自律性。

觉醒:PC 与商业萌芽

父亲花费家庭约三分之一存款(8000元)购置电脑。李想凭借扎实的自学理论基础(“预训练基座模型”),迅速展现天赋。

No. 1

初三暑假成为电脑城销售冠军

5000 字

高一首次投稿即整版发表

1998年:创业起点与抉择

高三创办“显卡之家”(泡泡网前身)。他将问题转化为“选择上大学还是创业”,并用实际收入说服父母。

18岁的收入对比 (1999年)

18岁时月入2万+,约为当时父母收入的十倍。

第二幕:从站长到垂直之王 (1998-2014)

2000年:北上与初创挑战

互联网泡沫导致广告收入归零。李想独自北上,迁至北京发展泡泡网,开始正式商业化。

危机一:管理崩溃

由于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自称“独裁暴君”),只关注事务、忽视人的因素,导致北京团队遭遇重创。

90%

员工一夜之间集体离职

认知跃迁:学习管理

危机促使李想开始研读德鲁克等管理学著作,学习沟通,实现管理重心的转变。

管理哲学的转变

从“对事不对人”转向“以人为本”。

2005年:汽车之家与用户思维

预判PC行业衰退,创立汽车之家。吸取泡泡网“技术自嗨”的教训,转向关注用户需求,坚持不发软文,用直观语言(如“挥拳”描述空间)做评测。

危机二:2008年股东“造反”

金融危机,融资失败,现金流断裂。小股东要求创始人团队出局。

反思:学会坦诚与自爱

李想意识到“独自承担一切”的错误,忽视了团队的价值感(“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并与团队共同面对困难。

2013年:上市与新起点

经历上市前夕被竞争对手狙击的波折后(危机三),汽车之家成功登陆纽交所。李想开始寻找新的、更广阔的创业平台。

第三幕:跨界造车与至暗时刻 (2015-至今)

2015年:理想汽车启航

受特斯拉启发,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核心战略:精准定位家庭用户(洞察六座SUV市场机遇),并花费数月组建互补的合伙人团队(沈亚南负责供应链、马东辉负责研发)。

反共识决策:选择增程 (EREV)

基于亲身经历的电动车续航焦虑和充电桩不足的现状,李想力排众议(包括投资人和团队),选择当时被认为是“落后技术”的增程式路线,解决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

产品策略:单一配置 (SKU极简主义)

学习苹果,认为过多配置选项是在与用户博弈。理想ONE采用单一配置策略,提高了研发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效率。

危机四:2019年至暗时刻

理想ONE发布后,遭遇资本寒冬。资金链濒临断裂,李想投入所有个人资金,并身患重病。

融资困境与转机

面见了 150 位投资人均遭拒绝。

转机与崛起

在绝望之际,获得王兴(美团)3亿美元投资,成为“最大的贵人相助”。理想ONE成功交付(销量20万辆),随后L系列迅速占领市场。

2024年:MEGA舆论风暴与应对

纯电MPV MEGA 遭遇严重的有组织抹黑。李想的回应展现了他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采取同样的手段(反击),我的人生就毁了。如果他们的诽谤对我们产生了影响,那只能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不够好。”

同时进行内部反思,回归用户价值,加速超充网络建设。

第四幕:哲学与未来——认知、迭代与 AI

李想总结的成功三要素

李想通过观察顶尖企业家(黄仁勋、王兴、张一鸣等),总结出成功的关键共性,其中第三点是反共识的。

1. 精准的选择

把握大趋势,精准选择赛道并占据领先地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 长期主义

坚持长期投入,建立竞争壁垒。“与时间做朋友”。

3. 极高频率的迭代 (反共识的关键)

在坚持长期主义的同时,保持极高的迭代频率(如英伟达每年迭代)。类似于AI的强化训练,通过真实市场反馈不断历练和优化。

时间管理:要事第一

李想保持高效作息的秘诀源于高中养成的习惯: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其余删除。

1
2
3
4+

“只做绝对必要的事情。”

应对压力:三天复原周期(不内耗)

李想拥有极强的心理复原能力,面对巨大的痛苦和挫折,通常三天就能走出来。

第一天
痛不欲生
第二天
逐渐消化
第三天
解决问题

“当意识到没有退路时,反而不再为此忧虑。”

面向未来:AI时代的判断

李想认为汽车是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 AI 终端。竞争的下半场是智能化。他认同 OpenAI 定义的 AGI 发展阶段,并认为智能体(Agent)阶段才是真正的“iPhone时刻”。

1. Chatbot

(类似黑莓/塞班)

2. Reasoner

3. Agent

(iPhone 时刻)

4. Innovator

5. Organizer

(贾维斯/家人)

年投入超60亿人民币

用于AI研发,部署约五万张等效推理卡。

结语:永不设限

从PC互联网到智能电动车,李想的25年是不断跨界、遭遇挫折又不断进化的过程。面对未来,他依然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我认为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我是否成为公司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