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代码,从来都不是瓶颈
LLM 让写代码变得简单,但理解、审查和维护的成本却前所未有地高昂。
更快的编码速度
≠
更高的工程效率
向下滚动,探索真相
传统认知:开发瓶颈在哪里?
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写代码”是软件开发中最耗时的工作。
事实真相:被忽视的隐性成本
真正的瓶颈,在于代码审查、测试、沟通和知识传递这些需要深度思考与协作的环节。
代码审查 & 知识传递
确保质量、统一规范、培养新人,需要大量时间和心力。
测试 & 调试
发现并修复那些由复杂逻辑和边界情况引入的微妙 Bug。
沟通 & 协调
会议、文档、需求对齐……所有保证团队同步的人力开销。
编写代码
相比之下,纯粹的编码工作本身占比并不高。
范式革命:LLM 转移了瓶颈,而非消除
LLM 极大地压缩了编码时间,却将压力成倍地转移到了审查和维护阶段。
挑战升级:为何审查变得更难?
“复制-粘贴式工程”被 AI 超大规模放大,带来了新的质量风险。
“黑盒”代码
提交者可能不完全理解生成代码的深层逻辑和副作用,审查者难以信任。
非标模式
生成的代码可能引入陌生的编程范式或打破团队已建立的约定,增加维护成本。
隐藏的风险
对边界情况和意外副作用的处理不够显式,细微的 Bug 更难在审查阶段被发现。
未来所向:价值回归工程基础
当“写代码”的成本趋近于零,真正的价值在于那些无法被轻易生成的能力。
清晰的思考 & 缜密的设计
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系统的顶层设计能力。
深度的代码审查 & 协作
基于共享上下文和团队信任,保障代码质量和知识流动。
批判性思维 & 判断力
辨别 AI 生成内容的优劣,做出正确的取舍和优化。
真正的瓶颈,
是我们作为一个团队,一起理解代码的能力。
让我们停止假装它不存在。
灵感来源 & 内容提炼自 Pedro Tavares 的文章
《Writing Code Was Never The Bottlen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