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 图灵,1950
机器能够思考吗?
艾伦·图灵的开创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重新定义了这个问题。本信息图将带您深入图灵的核心思想,探索他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的基石。
向下滚动探索
01问题的重塑:模仿游戏
图灵巧妙地避开了对“思考”和“机器”的哲学定义,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测试——“模仿游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图灵测试”。
审讯者 (C)
在隔离房间,通过打字机向 X 和 Y 提问。
目标:判断谁是机器,谁是人。
文本交流
↑↓ 文本交流 ↑↓
机器 (A) / X
目标:模仿人类,让审讯者做出错误判断。
人类 (B) / Y
目标:帮助审讯者,证明自己是人类。
如果审讯者判断错误的频率,与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游戏时一样高,我们是否就能说“机器会思考”?
02一个大胆的预言
图灵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并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可量化的预测。
50年
时间框架(约2000年)
10⁹
所需存储容量 (bits)
>30%
误判率(即成功欺骗率)
03思想的交锋:九大反驳
图灵预见并系统性地回应了对“机器能思考”这一观点的九种主要反对意见。点击展开,查看他的反驳。
04通往智能之路:学习机器
图灵认为,直接编写一个能模拟成人心智的复杂程序极其困难。他提出的路径是:先创造一个“儿童机”,然后对其进行“教育”。
模拟儿童心智
- 初始状态 (a): 如同空白的笔记本,机制少,可塑性强。
- 教育 (b): 通过奖励与惩罚、以及更高效的语言指令进行训练。
- 其他经验 (c): 机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主学习。
与生物进化的类比
机器学习 | 生物进化 |
---|---|
儿童机结构 | 遗传物质 |
机器的改变 | 基因突变 |
实验者的判断 | 自然选择 |
图灵相信,通过智能设计,这个过程会比自然进化快得多。
05容量的鸿沟:存储能力对比
图灵对模仿游戏所需的存储容量进行了估算,并与当时已知的大容量实体进行了比较。下图展示了这些数量级的巨大差异(Y轴为对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