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智 × 罗永浩

我到长安了

2025年 脱口秀大王

五年决赛,终成大王—— 一位“不酷”喜剧人的登顶之路。

🏷️ 分类: 娱乐 社会
🔖 标签: #脱口秀 #何广智 #罗永浩 #创作历程 #职业发展 #心理分析

登顶之战:心态与策略

2025年的胜利,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功德圆满”的结局。但这背后,是精心布局和强大的心理调控。

5

第五次进入总决赛

连续五年晋级,毅力与实力的证明。

5/7

新稿件占比

七轮比赛中有五篇是全新创作,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耐力。

2

保留的“绝妙想法”

将最好的两个想法留到总决赛,是夺冠的关键策略。

“伪装的自信”:志在必得的表象

外界认为何广智从首轮就充满夺冠气势,但他透露,由于存货不足,这种自信其实是“伪装”和“自我催眠”。

“这一季我内心颇为忐忑...不得不硬撑出自信的姿态。通过自我催眠和营造氛围,最终意外地坚持到了最后。”

他将半决赛视为最大难关:“只要能过半决赛,夺冠就有希望。”

比赛期间自信心曲线(概念化分析)

来时路:从流水线到聚光灯

“人生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带着一万元和决绝的信念,他从山东来到上海。

童年与自卑

成长于山东菏泽的城乡结合部。因环境差异感到自卑,形成了敏感、谨慎但又极富幽默感的性格底色。

早年

沪漂前夜:蓝领生涯

从事电话销售和流水线工人约3.5年。意识到“人生不该止步于此”,攒钱决定投身喜剧。

2016-18

初到上海:战略选择 (23岁)

带着一万元来到上海。他选择上海而非北京,因为这里“离机会(节目资源)最近”。全身心投入开放麦。

2018

声名鹊起:“穷门”诞生

参加《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凭借“地铁段子”和对贫穷生活的精准捕捉迅速走红,开创“穷门赛道”。

2020

瓶颈与转型

经济好转后,创作能力青黄不接,进入转型阵痛期。连续多年闯入决赛但未夺冠。

2021-24

登顶大王 (29岁)

第五次进入决赛,凭借对“不酷”新赛道的挖掘和成熟的作品结构,最终夺冠。

2025

高强度的磨砺

0

初入行的两年内(2018-2020)的线下演出场次

“那段日子虽然清贫,但充满干劲,每天醒来都感觉在朝着梦想前进。”

创作演变:从“穷门”到“不酷”

随着生活境遇的改变,创作主题也在演变。不变的是对真实生活尴尬的捕捉。

阶段一:穷门教科书 (2018-2021)

核心:捕捉因贫穷带来的生活窘迫(地铁、终点站)。

优势:人物形象鲜明,极易引发共鸣。

“并非刻意规划赛道,而是寻找自己不好意思面对的事情。”

阶段二:转型的阵痛 (2022-2024)

核心:经济好转,但创作能力尚未跟上。

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继续围绕“贫穷”创作显得不再真诚。

“水一年脱口秀,不好笑一年...你会发现五年其实很容易撑过去。”

阶段三:新赛道开辟 (2025-)

核心:挖掘“土”和“不酷”的长期价值赛道。

罗永浩指出,公众乐于见到富人出洋相。捕捉身份转变后的文化尴尬(歌单羞耻、童年缺失)。

“即便将来成为亿万富翁,这个创作方向依然成立。”

何广智创作主题焦点变化分析

分析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其创作重心从具体的生活困境转向更深层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察。

大成之作:冠军作品解析

总决赛的两篇作品《不酷的人》和《年终数值》,被罗永浩誉为本季最强。

《不酷的人》(第一轮)

聚焦“土味”自嘲,释放了多年积攒的情绪。何广智称之为“人生段子”——仿佛三十年的生活经历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创作。

《年终数值/长安荔枝》(第二轮)

核心内容酝酿已久,结合电影《长安荔枝》的灵感最终成型。以“给脱口秀的情书”形式,讲述追求脱口秀的心路历程。

“去年的淘汰反而是最好的安排——让这个作品在今年以更完整的形态呈现。”

总决赛作品综合实力分析

“短短七八分钟内呈现丰富层次的作品:兼具充足笑点、深刻的社会讽刺、克制的伤感情绪,以及最后那个不露痕迹却触动人心的小山景。”

— 罗永浩的评价

大王心法:麦克风背后的哲学

敏感、谨慎、自省,以及“自带的思想体系”。

性格底色:谨慎与低能量

天性追求安稳,胆小怕事(受家庭影响,如打针按棉签半小时)。这种性格在复杂的环境中反而成了保护色。

他不擅长应对盛大夸奖,羞耻感强,自认能量较低。“所有看似开朗的表现,都是强打精神演出来的。”

创作理念:完成大于完美

深受李诞等人影响,认为“事情是做成完美的,不是筹备成完美的。”

同时坚信创作应源于真实情感,并专注于创作本身(受程璐影响),将评价留给他人。

世界观:“自带思想体系”

虽然自述不常读书,但作品依然具有思想深度。他认为自己“自带思想体系”,能自行想通问题(“我自成佛不读经”)。

关于善良,他常反思动机是否纯粹(利他行为的动机困境),但也洞察到“善良的人更容易获得正向激励”。

长安之后,路向何方

夺冠并非终点,他依然憋着一股劲。

首要目标:具有“作品感”的个人专场

明年计划暂别综艺节目,专心筹备专场。这是对过去七年脱口秀生涯的总结,也是未完成的心愿。

“我对其他领域并不擅长,尝试后发现只适合做脱口秀。这个职业带给我成就感和快乐...因此我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