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货币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
一份基于“琦谈天下”系列文章的交互式信息图
“在经济学的各个细分领域中,我们对于货币的误解实在是太多了...但更令我吃惊的是,在我们对货币误解如此之深的情况下,大多数发达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被这些误解有太多的拖累。” — “著名”货币经济学家 威利·法尼 (Very Funny)
误解一:货币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并非黄金或纸张,而是作为 “一般等价物的支付工具”。它的演进,是一部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便捷性的历史。
实物货币
贝壳、金属
价值稳定,但交易成本高
纸币 (交子)
天才的一跃
货币与实物脱钩
主权信用货币
国家信用背书
可以被“无中生有”地创造
误解二:钱从哪儿来?
大多数人认为银行是“存款 -> 贷款”的中介。但现实恰恰相反,是 “贷款创造货币”。
普遍的误解:存款是贷款的基础
储户存入 100元
银行保留 20元 (准备金)
银行贷出 80元
(这是一种总量锁定的“实物货币”思维)
事实:贷款创造存款
企业需要贷款 80元
银行“凭空”在企业账户记入 80元存款
(银行的资产端增加80元贷款,负债端增加80元存款)
社会总货币 “魔术般” 地增加了 80元!核心推论:为何“放水”不一定导致通胀?
因为钱是 “先有(贷款)需求,然后才被创造” 的。央行放水只是把水送到牛嘴边,牛(实体经济)喝不喝,决定了通胀的走向。
货币创造的意义:加速财富增长
信贷允许我们 “跨期调配资源”,将未来的生产力用于当下的投资与消费,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
误解三:财富是分配的
“高房价挤压消费”是典型误区。财富主要是被 创造 出来的。
更高的生产效率
更强的财富创造能力
能承担更高房价
(资产增值)
(资产增值)
能实现更高消费
(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
房价和消费是同一原因(财富创造)的两个结果,而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误解四:需求拉动增长
经济增长的根源是 供给效率提升,需求会随之扩张。
亚当·斯密的制针工厂
1 名工人 (全流程)
20 枚/天
10 名工人 (分工)
48,000 枚/天
效率提升 240 倍!
这才是国民财富增长的真谛。
终极对决:为何比特币无法成为主权货币?
理解了货币创造和经济增长的本质后,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总量固定的货币是 “确定的失败选项”。
特性 | 主权信用货币 | 比特币 (作为货币) |
---|---|---|
供应机制 | 按需创造,弹性供给 | 总量固定 (2100万枚) |
与经济增长关系 | 动态匹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需求 | 必然导致通货紧缩,抑制投资和借贷 |
政策功能 | 可用于逆周期调节,应对经济危机 | 无任何政策弹性,无法应对冲击 |
核心价值 | 润滑经济增长,实现资源跨期配置 | 仅有稀缺性,类似数字黄金(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