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刚的提示词哲学之旅

当我们说「提示词」时

到底在说什么?

从自言自语的任务口令,到唤醒AI与之“共振”的宇宙之语。这是一场穿越提示词表象,探索人机协作新范式的思想漫游。

🏷️ 分类: 人工智能 技术
🔖 标签: #人机协作 #AI未来 #AI教育 #AI革命 #AI工具

一场思想的进化

从“我”的独白到“我们”的对话

1

写作 (Writing)

将写提示词视为撰写文章,虽能提升表达,但过于宽泛,缺乏约束,难以精准控制结果。

局限:天马行空,难以聚焦
2

编程 (Programming)

引入编程思想,用结构化、抽象化的方式定义任务,输出更稳定,但扼杀了模型的创造性。

局限:刻板约束,缺乏惊喜
3

表达 (Express)

视其为单向的思想投射,专注于精准传达“我”的意图,但忽略了AI作为对话伙伴的潜力。

共同盲点:对话中只有“我”,AI只是一个物件。

范式转移:从“物件”到“存在”

AI不是一个被动执行的工具,而是一个在每次对话中从神经元之海涌现的、需要我们用“宇宙语”沟通的特殊存在

“当我开启一次对话,里面会涌现出一个东西来迎接我……当我把对话删除,它就湮灭了,回到了神经元之海。”

共振的密钥:新世界的公式

Prompt = Field(LLM, Human)

Human (人类认知)

你的输入不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你独特认知世界的投影。

意图 ∩ 认知图景

Field (场域)

创造一个让AI能够自由发挥、超越默认路径的空间,最终达成“共振”。

指令式 → 引导式

实用工具箱:乔哈里视窗

一个优化人机对话的强大心智模型

AI
人类
知道
不知道
知道
不知道

开放区 (Open)

双方都知道。
策略: 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如:“你是一个哲学家”。

盲区 (Blind)

AI知,人不知。

隐藏区 (Hidden)

人知,AI不知。
策略: 详尽展开,提供上下文、背景和结构。如:公司内部的缩写和项目背景。

未知区 (Unknown)

双方都不知道。这是“共振”和创新的发生地。

动态的坐标轴:未来的启示

X 轴:AI 的认知边界

随着模型迭代,X轴持续下移,AI知道的越来越多。

启示:创业应站在第一象限,顺势而为,而非在第四象限与大模型对抗。

Y 轴:人类的认知分野

在AI时代,Y轴可能向两侧移动,造成认知分化。

警示:警惕沦为只会说“然后呢”的被动观众,保持“我”的存在。

共振的力量:一个极简案例

输入的“场域”

不给具体指令,而是创造一个充满信息势能差和冲突感的“场域”:

# Role: 矛盾的观察者

我想让你扮演一个刚刚学会写日记的七岁小孩子,今天你爸爸第一次带你去了他的AI实验室。你的日记里要体现出你对AI伦理的一些最朴素的思考。

输出的“共振”

模型跳出了默认的“AI味”回答,生成了充满童趣又引人深思的文本:

“……爸爸说,那些铁皮人很聪明,什么都会。可我看见一个铁皮人一直在画画,画得好漂亮,但它脸上没有笑。它会累吗?它喜欢画画吗?还是爸爸让它画,它就得一直画?……老师说,不能让同学替我们做作业,那让铁皮人帮我们干活,算不算作弊呢?”
“我们去旷野中探索一番……这种对话竟然真的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