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SGER W. DIJKSTRA (EWD 867)

巴贝奇的梦想,晶体管化的噩梦

“‘计算机与社会’是个可怕的话题,因为我几乎想不出任何其他话题,传统上如此充斥着半真半假和彻头彻尾的谎言。”

🏷️ 分类: 技术 社会
🔖 标签: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 #批判性思维 #商业宣传 #算法偏见 #Dijkstra

混乱之源:一场历史的意外

Dijkstra 认为,当计算机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孤品”变为可批量生产的“商品”时,一切都变了味。

商业宣传的三宗罪

万能神话

将计算机包装成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点金石”,宣称能“每秒做出20万个商业决策”。

今日回响: 吹捧“AI 将颠覆所有行业”,而不谈其局限性与高昂的落地成本。

人机对立

对比机器与人,强调机器快速、可靠,而人缓慢、易错,暗示机器在所有方面都优于人类。

今日回响: “算法是绝对客观的”,用以掩盖算法偏见和设计者自身的主观性。

难度矮化

将编程描述为简单的“翻译问题”,让客户相信无需专业知识即可使用,如“微笑的苏西”PL/I 广告。

今日回响: “无代码/低代码平台让人人都是开发者”,却闭口不谈其复杂性、维护性和扩展性问题。

失败的纪念碑

Dijkstra 指出,这些浮夸的宣传直接导致了大量“雄心勃勃的项目,光荣地未能实现其主要目标”。

增强知识工作坊

目标:将计算机用作“智能放大器”。

Dijkstra 评论:人们忘了它也能放大愚蠢。

已湮没

COBOL 语言

目标:让管理者无需程序员即可编程。

Dijkstra 评论:如今 80% 的程序员都在和 COBOL 程序作斗争。

目标失败

Ada 语言

目标:通过标准化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Dijkstra 评论:标准本身复杂到无人能懂,何谈遵守?

注定失败

核心隐喻:智能祈祷轮 (IPW)

Dijkstra 创造了“智能祈祷轮”这个词,来讽刺那些**毫无意义的计算机应用**。它就像西藏的转经筒,但生产力更高,能生成“前所未有的祈祷文”。

这个概念完美地捕捉了那些被“智能”、“数据驱动”、“AI赋能”等时髦词汇包装,实则解决伪需求、放大无用功的技术产品。

“细心的观察者会发现,IPW 无处不在。”

唯一的解药:批判性思维

学会“揭穿”

培养对广告和宣传的批判性阅读能力。Dijkstra 指出,推销微处理器的手法,和推销百科全书一样,都是利用父母的焦虑进行“情感勒索”。看穿这种相似性,是免疫的开始。

挑战教条

永远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计算机辅助 = 更好”的信条。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还是管理,都应受到严格审视。否则,我们很快就会迎来“计算机化的司法”。

Dijkstra 的九条论纲

论纲 0: 计算机科学,而非数学,将吸引最聪明的头脑,最初为钱,最终为智识回报。
论纲 1: 社会自身对其需求的看法极不稳定,不能作为教育的指南。
论纲 2: 没有任何计算机用户群体对计算机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论纲 3: 迷恋设备是业余爱好者的标志。
论纲 4: 电子工程对计算世界的唯一贡献只能是数字设备。
论纲 5: 民主制度受益于揭穿谎言的艺术,计算机科学亦然。
论纲 6: 今天的软件工程,其章程已变成“如果你不会编程,该如何编程”。
论纲 7: 理论计算科学和应用计算科学同样离题万里。
论纲 8: 所谓的专家系统更多是公关的产物,而非科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