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思想:迭代深化,而非逐字阅读
“三遍法”建议你分最多三轮来阅读一篇论文。每一遍都有特定的目标,并建立在前一遍的基础上,允许你根据需求灵活调整阅读深度。
第一遍:鸟瞰
快速扫描,了解论文大意,判断是否需要继续阅读。
第二遍:掌握内容
仔细阅读,抓住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论据,但忽略细节(如证明)。
第三遍:深入细节
深入理解,尝试“虚拟复现”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
效率洞察:熟能生巧
“三遍法”不仅能结构化你的阅读过程,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完成深度阅读(尤其是第三遍)所需的时间会显著减少。
完全理解一篇论文所需的总时间投入对比
初学者可能需要约 6 小时,而有经验的研究者可能只需不到 2 小时 即可完全掌握一篇复杂的论文。
三遍法详解
第一遍:鸟瞰全局 (5-10分钟)
目标是快速了解论文概况,判断其相关性、质量,并决定是否继续投入时间。
关键步骤
- 仔细阅读标题、摘要和引言。
- 阅读章节和小节标题,忽略其他内容。
- 阅读结论部分。
- 浏览参考文献,标记已读过的。
写作启示:如果一个读者在五分钟内无法理解论文的亮点,这篇论文很可能永远不会被阅读。确保你的摘要和标题清晰准确。
产出:回答“5C”问题
Category (类型): 论文类型?
Context (背景): 与哪些工作相关?
Correctness (正确性): 假设有效吗?
Contributions (贡献): 主要贡献?
Clarity (清晰度): 写作清晰吗?
第二遍:掌握内容 (约1小时)
目标是抓住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论据。仔细阅读,但可以忽略证明等细节。在阅读时记下要点或做批注。
重点关注:图表和插图
仔细查看图表。坐标轴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有误差条(error bars)?这些细节能区分出色的工作和草率的工作。
跟踪参考文献
标记相关但未读的参考文献以供后续阅读。这是了解论文背景知识的有效途径。
产出
能够向他人总结论文的主要思想和支持证据。这种详细程度适合你感兴趣但不在你核心研究领域的论文。
如果读不懂怎么办?
第二遍后仍不理解,可能是因为术语不熟、技术不懂、论文写得差,或者你累了。此时你可以选择:
- 暂时搁置。
- 阅读背景材料后再回来。
- 坚持进入第三遍。
第三遍:深入细节 (1-5小时)
要完全理解一篇论文,特别是如果你是审稿人,就需要第三遍。这一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
核心动作:虚拟复现 (Virtual Re-implementation)
关键在于尝试在与作者相同的假设下,重新创建这项工作。通过将你的“虚拟复现”与实际论文进行比较,你可以轻松识别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其隐藏的缺陷和假设。
关键思维与产出
- 识别并质疑每一个陈述中的每一个假设。
- 思考你自己会如何呈现这个想法(对比实际与虚拟)。
- 记下未来工作的想法。
最终目标:能够从记忆中重构论文的整个结构,识别其优缺点,并能指出隐含假设、缺失的引用以及技术的潜在问题。
实战应用:进行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需要阅读数十篇论文,也许是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如何利用“三遍法”来高效地定位核心文献?
初步搜索与筛选
使用学术搜索引擎(如 Google Scholar)和关键词找到 3-5 篇该领域的最新论文。
对每篇论文进行“第一遍”阅读,了解概况。
阅读它们的“相关工作”部分。
寻找最近的综述论文(如果找到,优先读综述)。
定位核心工作与作者
在参考文献中寻找共同引用的论文和重复出现的作者姓名。这些是该领域的关键。
下载关键论文。
访问关键研究者的网站,查看他们最近的发表记录。
识别该领域的顶级会议。
扩展阅读与迭代
访问顶级会议的网站,浏览最近的会议记录,识别高质量的相关工作。
将这些论文合并,构成你的调研初版列表。
对这些论文进行“第二遍”阅读。
如果发现漏掉的关键论文被反复引用,获取并阅读它,根据需要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