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AI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无限潜能,却也让我们面临着社会割裂与人性消减的挑战。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当我们过度依赖机器进行沟通和创造,我们自身的能力是否正在萎缩?
社交媒体算法加剧了群体的隔阂与对立,世界被感知为零和博弈的战场。
从专业技能到艺术创作,当创造过程被自动化,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适配”工具,而非工具服务于我们。
任何对AI的建设性批评,都可能被科技巨头重塑为“反技术”,使得建立共识、对抗盲目技术崇拜变得困难。
我们追求算法的“透明”,却可能忽视了其背后更深层的逻辑与真实世界的巨大成本。
我们可能一边教育孩子植树“拯救地球”,一边却在消耗着地球的能源去生成一篇AI论文。例如,单次比特币交易的平均耗电量就已触目惊心。
这意味着,一次交易的能耗,足以为一个典型英国家庭供电超过3个月。
在日本文乐木偶剧中,操纵木偶的大师们对观众完全可见,但我们的注意力却完全被木偶本身所吸引,以至于大师们变得“隐形”。
同样,即使算法的内部工作原理被公开,我们是否也只会关注其“输出”的表象,而忽略了塑造它的深层逻辑和意图?
真正的智慧,超越了数据和规则。它是一种 embodied(具身的)、在实践和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知道如何做”的能力。
工程师 Mike Cooley 提出的模型揭示了知识的升华过程。
可以被清晰表达、记录和传输的知识。它是客观的、可计算的,是当前AI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例如:一份食谱的配方、交通规则手册。
源于个人经验、直觉和实践,难以言传。它是主观的、依赖情境的,是判断力和智慧的源泉。例如:一位大厨凭感觉调味的技巧、一位年迈的芭蕾舞者动作中的神韵。
作者 Satinder Gill 进一步提出,隐性知识并非孤立存在于个人头脑中,而是在我们与他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中浮现和形成的。它关乎“何时”与“如何”行动,是一种集体的智慧与节奏。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洞穴中的囚徒,一生只能看到墙上由火光投射的影子,并以为那就是真实。如果有人挣脱束缚,看到了洞外的真实世界,再回来告诉同伴,很可能不会被相信。
在今天,我们是否就是那些囚徒?沉浸在由算法筛选和呈现的“信息影子”中,逐渐丧失了感知和理解差异、触碰真实世界的能力?
打破“传输-接收”的僵化模型,我们需要探索人机之间更丰富、更动态的互动方式。
舞蹈家、音乐家和参与式艺术家们正在探索如何融合虚拟与现实,挑战将身体数据化的趋势,重新定义“界面”的含义。他们的表演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隐性参与”的实践。
设想一个世界,不是由预设的规则构成,而是像一个“声音场”或“水池”。无论你如何拨动,它都会以其自身的方式响应。在这种“整体”关系中,人与机器的互动可以涌现出无法预设的、新的默契形式。
真正的智慧,如同作者的母亲 Ajit Gill 那样,体现在日常的关怀与创造中。她烹饪时对食材的“倾听”,她与人相处时营造的“氛围”,正是“隐性参与”最生动的写照。这种智慧将人们联结在一起,让思想得以绽放。
谨以此诗,献给 Ajit K Gill (1941–2022)
就说我们不在那里
我是说在火葬场
在那些勇敢的微笑和
生动识别的明亮瞬间中
包裹着她缺席的创痛
就说我们在厨房
她在饭后沏茶
这顿饭也是她亲手烹制,细致到最后一颗扁豆
看她拿起红茶和碾碎的
豆蔻
加入肉桂、丁香、新鲜的
姜根和一撮胡椒
倒进她用了多年的锅里
分寸尽在她指尖
如同歌谣在她心间
水是她搅动时形成的祷言
厨房成了香料的天堂
现在她轻柔地加入牛奶和糖
仿佛在安抚一个孩子
她的印度奶茶把我们都带回
最初的欢愉
她总是确保
有足够的香料,留给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