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即思考
在大型语言模型时代,重新审视人类科学写作的内在价值
人类书写的深层价值
写作不仅是成果的报告,更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环节,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结构化思考
将脑中混乱、非线性的思绪,整理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结构。
凝练核心叙事
在海量数据和分析中,提炼出研究的主线故事,明确工作的真正影响力。
激发认知与记忆
科学证明,书写(尤其是手写)能促进大脑广泛连接,有效提升学习与记忆效果。
新时代的挑战:LLM 的崛起
大型语言模型(LLM)似乎提供了一条捷径,能在几分钟内生成科学论文,但这条路通向何方?
人类研究者
通过漫长的思考、实验和写作,将洞察力注入文字,并对每一个字负责。
LLM 生成器
基于概率模型快速组合文本,不具备真正的理解和思考,也无法承担学术责任。
如果写作即思考,那么完全由LLM生成的文章,我们读到的是谁的“思考”?
承诺 vs 现实
LLM 带来的“效率提升”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陷阱和成本。
一项研究任务的时间分配(概念图)
“幻觉”现象
LLM 可能凭空捏造事实、数据甚至参考文献。每一个由它生成的细节都需要人类专家进行严格核查。
隐性的时间黑洞
修改和验证一篇充满潜在错误的AI文本,其难度和耗时可能远超自己从头撰写。
明智的融合:将 LLM 作为强大辅助
与其让AI取代思考,不如让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推荐用途 (Do's)
提升语言表达,润色语法(尤其对非母语者)。
快速搜索和总结大量文献,提供初步概览。
辅助头脑风暴,提供要点、不同角度的解释或新思路。
克服“写作障碍”,生成初稿或段落作为创作起点。
警惕误区 (Don'ts)
完全外包整个写作过程,放弃思考的主导权。
不加验证地信任其生成的内容、数据和引用。
将其列为“作者”,规避人类应负的学术责任。
“这是一个呼吁,呼吁我们继续认识到人类亲自进行科学写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