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冲突:中国崛起为何成为“问题”?
经济层面:不公平的竞争者
中国的雄心似乎是为全世界生产所有制成品,维持巨额贸易顺差。这被批评为依赖他国购买力,对全球经济而言“不公平、不可持续”。
政治层面:体制的根本差异
作为一个成功的威权体制,中国的存在挑战了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联盟的叙事。这种政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是摩擦的深层根源。
Kroeber 的澄清: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致富的方式,而非致富本身。同时,美国国内的政策失误常常被当作替罪羊归咎于中国。
揭秘中国模式:成功的四大支柱
国家级风投
长期、巨额补贴新兴产业(如对电动车补贴超2000亿美元),不计短期回报,旨在“跨越式”发展。
外部催化剂
战略性引入外资(如特斯拉上海工厂)作为“鲶鱼”,激发本土企业学习和升级(如比亚迪)。
残酷内部竞争
并非僵化的中央计划,国内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优胜劣汰,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基础平台押注
对“信息化”(互联网)和“电气化”(电力网)等通用技术平台进行超前和大规模投资,构筑长期优势。
数据透视:电力与债务的较量
压倒性优势:发电能力对比 (2023)
Kroeber指出,中国仅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就与美国全部发电能力相当。
结构性差异:债务风险对比
中国总债务率高,但与日本模式不同,其金融与实体部门被隔离,风险更可控。
未来战场:AI竞赛的权衡
中国拥有规模和基础设施优势,但创新生态和政治因素构成挑战。
中国的优势
- ▶海量人才:庞大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储备。
- ▶能源基础:廉价、充裕的电力是AI规模化的关键。
- ▶执行能力:国家意志下的强大规模化部署能力。
- ▶数据积累:庞大的人口和集中的互联网生态提供了丰富数据。
面临的挑战
- ▶芯片制约:高端芯片的获取受限,国产替代尚需时日。
- ▶创新生态:Kroeber认为,由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应用创新,美国更具优势。
- ▶力量分散:各大巨头(华为、阿里、字节)各自为战,未能集中算力资源。
- ▶政治控制:对信息的严格控制可能抑制AI的颠覆性潜力。
潜在危机:断裂的沟通之桥
中美之间官方对话渠道的急剧萎缩,是Kroeber眼中最危险的趋势之一,堪比冷战时期缺少“红色电话”。
后果:在新冠疫情初期等全球危机中,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互信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Kroeber的展望:通往理性的共存
-
1
放弃极端叙事:中国既不会立即崩溃,也不会轻易主宰世界。现实是复杂的,需要细致管理。
-
2
寻求“管理”而非“战胜”:接受中国将长期存在的事实,目标应是管理一个持久的、充满竞争的关系。
-
3
重建投资桥梁:鼓励有监管的中国对美投资,这能创造深度的经济互赖和沟通渠道,是比贸易更有效的粘合剂。
-
4
内外兼修:中国需提振内需以平衡经济;美国需解决自身国内政策问题,而非一味归咎于外。